黑水“阿尔麦多声部”民歌

来源:黑水县政协   作者:   点击数:10169   日期:2019-07-22   字体:【

 

“阿尔麦多声部民歌”是黑水人在远古征战、生产、生活和劳作中创造出的独特的、地域特点明显的民族音乐。其主要流传于黑水县扎窝、晴朗、知木林、红岩、麻窝、双溜索、维古、洛多、石碉楼等几个乡镇。由于历史上黑水境内山高壑深,交通相对比较闭塞,因此其传统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破坏,“阿尔麦多声部民歌”保存尚为完整。“阿尔麦多声部民歌”与黑水历史、环境、经济、文化、习俗、宗教等密切相关,反映了由狩猎、游牧、农耕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它具有极高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

阿尔麦多声部民歌有着漫长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远古的黑水人民春天耕地播种;夏天打柴除草;秋天收割、打场;冬天筑墙、修碉房等,勤劳的黑水人民正是在这种生生不息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黑水藏族多声部民歌,其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隋代。黑水人在劳动生产、节日喜庆、迎宾待客,婚丧嫁娶、祈祷祝愿、娱乐活动、谈情说爱,出征打仗时都要唱多声部民歌,多声部民歌反映了黑水人民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方面的爱憎情感,人们通过它进行交流,增进感情。

 

黑水的多声部情歌则统称“卡如”。酒歌劳动歌统称为“纳玛降多”。其歌词多用赋、比、兴手法,其内容极为丰富,有歌颂勤劳勇敢的出征歌,有反映劳苦艰辛的背石筑碉房歌,有吟唱春耕、收割的多声部劳动歌,有反映节日喜庆、迎宾接客的多声部接物待客民歌等。出征歌高亢明亮,歌颂勇敢的战士,期盼他们凯旋归来;背石筑碉房歌以及吟唱春耕、秋收的劳作歌,反映劳艰辛,忽而低慢忽而欢快,那是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节日喜庆、迎宾接客的歌唱起来喜庆欢快,自然激荡起心里一圈又一圈喜悦的涟漪。

“阿尔麦多声部民歌”其曲调长、颤音多,音域在上下五度间,音域宽广。一首曲子,两个声部,一人领唱,多人帮腔。领唱者声调尾声中其他人加入,加入者唱第二个声部,循环往复。曲式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的单段体;其唱腔两头平,中间鼓,高亢悠扬,结束时有长气颤音后收腔。

“阿尔麦多声部民歌”演唱方式十分独特,它不同于其他合唱是整齐划一的方式,多声部演员们有的唱“细”点,有的唱“粗”点,有的唱“尖”点,有的唱“破”点,高、中、低音多声部轮回接唱,其独特的唱法生动形象传神,所表达的意韵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旋律清新流畅,粗犷豪放,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如今,阿尔麦多声部民歌已走出大山,走出阿坝,登上了更高更大的舞台,向世人展示其无穷的魅力。2004年春节阿尔麦多声部民歌以新颖独特的演唱在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民歌比赛中获优秀奖。2006年7月在全国第十届青年电视原生态民歌大赛中获团体二等奖,个人三等奖。2012年在五大藏区原生态民歌比赛中获特别奖。2013年8月份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中黑水青年歌手德青卓玛演唱多声部民歌获周冠军、月亚军。

尽管阿尔麦多声部历史悠久,并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仍面临生存危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始单一的阿尔麦多声部已不能够吸引现在年轻人的眼光,愿意学唱、传承阿尔麦多声部民歌的年轻人很少,会唱的老艺人健在的也不多,目前它正处于高度濒危状况。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阿坝州黑水县委员会

主办:政协黑水县委员会

联系电话:0837-6722167   联系邮箱:3074156721@qq.com

蜀ICP备18017262号-1

技术支持:易极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