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达温舞

来源:黑水县政协   作者:   点击数:9875   日期:2019-07-22   字体:【

千百年来,黑水人民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异彩纷呈的精神文明。在黑水众多优秀的民族文化中,有一种被称为“卡斯达温”的原生态歌舞最具魅力。“卡斯达温”,又称“卡斯达贡”,“卡斯达”为“铠甲”之意,“温”或“贡”是“穿”之意,因舞者身穿“甲衣”歌舞,汉语俗称“铠甲舞”。“卡斯达温”是古代黑水人狩猎或征战前,勇士们祈祷胜战,亲人们为他们祈求平安、祈祷吉祥的一种民间祭祀性歌舞活动。据专家考察研究,“卡斯达温”的内容与形式具有游牧、狩猎部族与农耕部族融合的遗韵,其最先可能是古羌部落在游牧、狩猎的过程中产生的古代祭祀礼仪,产生于唐或唐以前。由于当时黑水地区战事连连,它逐渐演变为将士出征前所举行的一种战前示威活动,发展到现在,已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年节、喜丧等庆典仪式。“卡斯达温”的内容与形式不仅仅留存了游牧、狩猎部族与农耕部族融合的遗韵,而且其歌舞形态也同样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2006年5月20日,“卡斯达温”被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一千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黑水地区一直间接或直接地受到东部汉文化和西部藏文化的双重影响,所以文化上既有氐羌文化的影子,又带有汉族文化的印记,更充分体现了藏族文化的特色,正是这多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岷江上游黑水地区独有的民族文化奇观,给“卡斯达温”打下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厚重印记。不同村落山寨的“卡斯达温”,从舞蹈内容到表演形式及动律特点上,趋同中呈现出让人神往,令人回味的迥异特征。

扎窝乡朱坝山高林密,狩猎是当地一项重要生产活动。这里的“卡斯达温”以原始古朴的狩猎形式为特点,主要是为祈求狩猎顺利,平安归来举行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含有出行、煨桑、围猎、转山、欢庆等程式。朱坝村的“卡斯达温”旋律性不强,由男舞者吼唱,女舞者随唱,一个乐段或一个乐句地反复歌唱,多在固定的歌唱中,插入舞蹈动作和变换动作、队形等。歌曲的连接有固定的顺序,歌唱旋律自由、悠缓,多采用二声部形式,两声部间音程多为大二度关系,舞蹈动作急促,形成慢歌快舞的特色,使男刚女柔的动律形成鲜明的对比,独具原始古朴的民间祭祀风格。

汉唐以来,历代中央王朝、吐蕃、西羌各部之间争战频繁,黑水河流域也是战事连连,红岩乡俄恩村自古以来成为兵家争夺和通商之地,这里的“卡斯达温”从最初狩猎生产活动举行的祭祀舞蹈,逐步演变成为将士出征前所举行的祈祷战争胜利,平安归来的祭祀歌舞活动,表现了征战的主题。俄恩村“卡斯达温”中仅有单声形式贯穿始终,旋律性强、节奏鲜明,有行进之感,有“武”舞之风。活动程序主要有:祈告神灵,勇士着牛皮甲衣拜于经堂;出行,持武器行征战之舞;凯旋欢庆,女人为凯旋归来之勇士欢歌曼舞。

维古乡村民笃信藏传佛教,“卡斯达温”另具特色。其祭祀程式复杂,有礼佛敬神、求神、从神、告别、欢聚诸过程。中间还穿插了为祭奠战死英雄及有威望老人行丧葬礼仪的歌舞。只有在这时,歌舞者才衣着铠甲,足见英雄和老人在人们心目中倍受尊崇的地位。维古乡的“卡斯达温”旋律丰富、颂扬性歌声强烈,其舞蹈风格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即在进行丧葬礼仪的祭祀性歌舞中仍保留了“铠甲舞”的原生形态,在丰收或节日庆典前的求佛保佑活动中已不再身穿铠甲而舞,而与藏族礼仪锅庄的风格特点相融了。

“卡斯达温”的服饰是红漆彩绘牛皮铠甲衣和藤条帽盔。牛皮铠甲是先将鲜牛皮用绳索拴牢,浸泡在流动的溪水中七、八日,去毛后,将鲜牛皮切割成宽4厘米、长10厘米的小条块,每一小块牛皮上都用彩漆绘有不同的花卉和吉祥经文,最后将小块牛皮用牛背筯搓绞而成的细绳串起后制成甲衣。帽盔由藤条编织而成,帽盔顶端插白色野鸡羽翎,同时插黑色牦牛尾或鹰羽。

卡斯达温舞气势雄壮,规模庞大。数十个武士身穿铠甲衣,头戴插有野鸡翎、麦秆或牛尾的头盔,肩挂铜铃,手执长刀、长矛等兵器,在“哈宇、哈斯宇”的呼喊声中踏歌起舞,雄壮地表演着摇臂、转身、提腿、摆胯和抖铠甲、挥舞兵器等动作,黑水藏民族豪放粗犷、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数十名妇女吟唱起悠扬、婉转的多声部民歌,使刚才激烈的厮杀场面瞬间切换到家中妻子、母亲慰藉亲人和依依不舍的温情气氛中。没有豪言壮语的歌词,这无言胜万语的表演却给人以更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时至今日,黑水地区民族和睦,民族、部族之间的争战早已成为历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民族的生活有了极大地改善,原始的狩猎生产也转变成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卡斯达温”已不再是为狩猎、为征战举行的祭祀活动,它已逐步演变发展成为丧葬礼仪、节日庆典举行礼佛敬神、祈祷吉祥的祭祀歌舞活动。其涵盖了历史、地理、生产、生活、祭祀、民间音乐、舞蹈、服饰等诸多内容,更兼具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研究价值,融合了厚重的多民族文化元素,成了研究岷江上游民族走廊民族融合、变迁的活化石。

然而,在市场经济和市场商业文化的冲击下,“卡斯达温”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人们对这一传统民俗的关注日益淡化,尤其是青年一辈,对民族“草根文化”缺乏应有的情感,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意识淡薄,这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原生态艺术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黑水县境内尚有铠甲20多套,如今只剩下3套。会跳卡斯达温舞的民间艺人只有10余人,且都是70岁以上高龄。如不及时抢救和保护,这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的特色艺术形式将面临失传,在当地的传承即将出现断代的危机。

对此,2007年四川省文化厅、省音乐舞蹈研究所、阿坝州文化局、黑水县文体局面对“卡斯达温”保存与发展的种种困难和现状,及时成立了省、县、州三级“卡斯达温”保护项目工作组,对这一濒临失传的古老歌舞文化进行了整体保护规划与行动。黑水县委、县政府采取种种有效措施,在红岩乡俄恩村、维古乡维古村、扎窝乡朱坝村、石碉楼乡苦瓜村、知木林乡知木林村建成5个非遗传习所,累计培养“卡斯达温”演艺人148名,并组建“卡斯达温”艺术团,在重要时段、重要节点、重点景区,常态化开展藏民俗文化展演、锅庄汇演等活动,强化了对黑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阿坝州黑水县委员会

主办:政协黑水县委员会

联系电话:0837-6722167   联系邮箱:3074156721@qq.com

蜀ICP备18017262号-1

技术支持:易极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